形态描述
雌蛛体长11.20—12.30(不包括螯基突露部分)。体长12.30者,头胸部长4.50,宽3.50;腹部长8.80,宽8.00。前中眼稍大于后中眼,后中眼纵向排列,周围有一黑圈,中眼域长大于宽,前边稍大于后边。背甲黑褐色与位于亚轴部分的黄色条斑相间。胸甲黑褐色,正中浅色条斑中间断裂,不完整,螯肢粗长,前方有黄褐浅斑。颚叶、下唇基部黑褐色,远端边缘黄褐色,下唇宽大于长。触肢、步足黄褐色,有暗褐色环纹。腹部背面灰黑褐色,正中一黄白条斑,两端尖细。此条斑的后半部两侧有4—5条深、浅褐色相间的斜条纹。肌痕5对,叶状斑很不明显。不同个体背中纵斑有变异,有条斑多处断裂而呈4个逐渐减小的方形白斑。腹面正中黑褐色,前端及侧缘有褐色点线,后侧方有一对椭圆形白垩斑,腹部腹面这处斑纹与Tikader & Bal所描述为哑铃形稍有不同。纺器黑色,前侧及后方有淡色小条纹。两侧深、浅褐色斜纹相同延伸至背侧、外雌器基部圆柱形,较粗长,垂体较粗短,弯折处与基部交角大于90°,收缩部位于中心偏前。从腹面观匙状部椭圆形,第一侧隆起不明显,第二侧隆起即交配孔开口处,被垂体所遮盖,远端呈圆锥状,这与Tikader& Bal,1981年所描绘的有两对侧隆起,第二侧隆起远端呈平截状,略有不同,暂拟视为种内个体变异。
雄蛛体长6.10。背甲黄褐色,头区较窄,胸区宽圆,其两侧缘褐色,中窝、颈沟明显。第Ⅱ胫节内侧上的刺排列顺序为:背侧:4刺;中:10—13刺;腹侧:15—17刺。腹背中央之白色宽纵带隐约可见。其他形态结构皆同雌蛛。触肢器之中突呈鸭梨形。(雄蛛描述及图版仿胡金林等1987年所著《西藏农林蜘蛛(一)》第335页,图16)。
雄蛛体长6.10。背甲黄褐色,头区较窄,胸区宽圆,其两侧缘褐色,中窝、颈沟明显。第Ⅱ胫节内侧上的刺排列顺序为:背侧:4刺;中:10—13刺;腹侧:15—17刺。腹背中央之白色宽纵带隐约可见。其他形态结构皆同雌蛛。触肢器之中突呈鸭梨形。(雄蛛描述及图版仿胡金林等1987年所著《西藏农林蜘蛛(一)》第335页,图16)。
大小
雌蛛体长11.20—12.30(不包括螯基突露部分)。体长12.30者,头胸部长4.50,宽3.50;腹部长8.80,宽8.00。雄蛛体长6.10。
标本信息
观察标本:4♀♀,云南西双版纳,1982年9月,陈银方采;2♀♀,云南大理,1987年10月1日,颜亨梅采。